县探索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有效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分化、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传统的设置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近年来,**县着眼于激发农村党员的活力、着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着重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和发挥党组织作用,在坚持按地域、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大胆的创新,努力使基层党组织切实设置在关键处,作用发挥在关键点,实现人才和组织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党组织设置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与发挥党员专长相协调,依托原有村级党组织优化功能设置。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流向城市,其中包括一些年富力强的农民党员,这些人才的流失,造成了村级班子选人用人的局限性。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专业特长,我们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纵横结合、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巩固原来村级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素组合,发挥农村组织资源优势,创新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一是横向拓展,按照适当的年龄界限设置党小组。根据农村老龄党员、无职党员较多的实际,我们把党员自愿选择与党员特长相结合,灵活设置特色党小组。各地因村制宜,设有政策宣传、致富示范、市场信息、村务监督和参谋顾问等各种类型的党小组。把年龄较轻、带头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编排为致富示范党小组,同时加大发展农村致富能手入党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把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党员,按照自愿编排为市场信息党小组;把退下来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编排为政策宣传党小组,发挥他们对党的政策方针比较熟悉的优势,增强党的凝聚力。通过创新,全县原有1082个农村党小组优化组合为775个,党支部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组合,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有了明显增强。二是纵向整合,第1页共3页按照行业类别设置党小组。依据我县外出搞船舶运输、建筑工地、商贸流通党员较多的实际,我们准确掌握党员的流动态势和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临时党组织,建立对外联系和信息交换。适时成立了4个工地党小组和2个水运党小组。同时,把从事商贸流通工作的外出党员和村里从事相关行业的无职党员建立党小组,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市场信息灵敏的优势,帮助指导同一党小组的党员跟上市场行情,避免生产盲目性,不断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产业。坚持党组织设置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和体现党员先进性相适应,依托“支部+协会”模式设置党支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专业协会在我县广大农村相继建立,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协会+农户”、“基地+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链条,并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协会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甚至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会员,损害群众利益等等。如何才能去污留清,使农村专业协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在总结以往专业协会的利弊后,一方面,我们依托专业协会、产业链条建立党支部;另一方面,对没有成立专业协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的自然村,由党支部帮助其建立协会党支部,壮大产业链条。通过村级党组织这一政治纽带,把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机制建设、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让村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协会会长,在更大范围内建立支部、总支,使产业化程度在组织领导下不断壮大、提升,努力实现一名党员带富一批群众,一个协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村级党组织再通过“双培”措施的催化作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使村党组织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形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良性互动的发展轨迹。目前全县44个村共有各类专业协会5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