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外阅读之路随着课改逐步深入,课外阅读已得到足够重视,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目前“名著导读”、“班级读书会”、“经典文化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导读课、汇报课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老的这个主张,是同他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教学原则等等的精辟见解密切联系着的。在他看来,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如何阅读完整的一本书,是班级读书会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教师要制定读书会的目标与策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有待养成。此时,教师有什么教学策略,如何指导,才能让学生会读、读得好、读的深入。因此,教师就应充当着主导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学年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为今后奠定独立阅读的基础,而不是放任自流。二: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台湾小学语文教育会会长赵镜中说“:在读书会上透过对话和讨论,和一群人共同阅读,经由友伴的帮忙,带动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理清自己的想法,或是透过引导,反省自己的生活经验,其中可以有文学欣赏,也可以有价值判断,或是感情生命的体验”。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读,才能更深入书中内容,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达到预设的目标,引导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三:对课外阅读进行全程指导课外阅读主要在课外,如何对课外阅读进行全程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扎实有效呢?制一定量的导读题辅助阅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导读推进题就是根据图书章节或每天的阅读进度,从所读文本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列举出一些引导学生阅读的思考题。有了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过程中就能把读和思有效结合起来,促使他们的阅读走向深入,提高阅读效率。那么如何编制科学有效的引读题呢?1:结合相关的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他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进入高年级语文教学,讲授作品少不了介绍作家及时代背景。恰当的背景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文学作品的艺术情景之中,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帮助。如,,在阅读外国文学《莫泊桑文集》中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近之出?从他们身上读出了他们什么性格?作家想借助他们反映什么社会现实?2探究主题文学作品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每一本文学作品都传递着一些美好的情感,诠释着作者对生活美好面的最佳寄托。阅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学主题,使书本真正读到心灵深处去,那么书才会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因此在《安徒生童话集》中《皇帝的新装》最后一次推进题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皇帝穿上新装了吗?他自己看到新装了吗?他的大臣与全城百姓看见了吗?他们又怎么做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安徒生想要从皇帝、大臣、百姓、孩子身上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思考各具特色,绝大多数孩子围绕“诚实”的主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辛辣地嘲笑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众人阿谀奉承谄媚的嘴脸,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3把握叙事的线索与情节。阅读一部作品,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是基础。孩子需要在老师的指导或同伴的互助中,梳理出故事的线索,以便他们在词语的密林中迷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