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大地爆发,掀起了一场中国革命和思想文化上的巨浪。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从此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一次壮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五四精神作为这场运动的直接产物影响深远。五四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源自五四时期报人和青年学者的努力。他们通过散发“小册子”、演讲等各种方式传播新的思想和文化,而这其中功能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无疑就是那些曾发表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了。“大众媒介提升,延展了一些意识形态的观念。通过它们,这些意识形态变得非常合法,传播起来很有说服力,甚至是富有魔力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这些观念进一步确立了其重要性,强化了它们最初的意义,扩大了它们的社会影响。”(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一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近代以来,思想的每一次进化都是在与大众媒介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完成的,而文化的发展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大众媒介功能和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五四精神与五四时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关系里,达到了一种良性的发展和促进。五四时期的新闻评论大大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并且成功塑造和构建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也反过来不断的激励和影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那么,五四精神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呢。一、五四精神的内涵(一)、思想政治层面上的五四精神研究对五四精神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下,选题主要集中在五四精神的来源、构成、以及对新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上。所以,很多学者第1页共8页都一直习惯性的将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等精神方面。如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不朽的精神,伟大的起点一一五四运动简介》(2008)一文,就是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经过,以及五四精神的构成,高度赞颂了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百年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欧阳哲生在题为《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论释》(1997)文中将五四运的基本精神总结为对旧传统的抛弃和和新的现代化文明的创造,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韩国友的《爱国主义一一五四精神的核心》(1994)认为五四精神直观的说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它真正的核心是那种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彼时的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批判和选择中,找寻那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走向独立和真正走向发展道路的爱国主义精神。谷方研究的视野则转向阐释五四运动的开放精神。他在《略论“五四”的开放精神》(1992)的论作中介绍五四运动不仅是开放意识的积极成果,而且是开放意识的新觉醒。五四运动把开放精神灌输到思想的层面上,从而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动和启蒙。在这种开放精神指导下产生的五四文化模式对以往关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和关于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给出了正确的处理原则。蔡尚思先生在《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一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2001)一书中,则将“五四精神”的精髓归结为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精神。所以,在他看来,思想启蒙所体现出来的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帝反封建则体现出来的是“爱国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五四精神。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2009)一书中认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即是把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了爱国精神、思想解放的精神。韩凌轩也坚持将“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对五四精神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五四精神是一种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而进入到19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很多学者从五四运动第2页共8页以及五四精神中又解读出了开放的精神。有关如何面对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问题在这种开放精神指导下开始萌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