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游褒禅山记》学案及滚动练习新人教版一、作者作品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散文议论透辟,词锋尖锐,语言洗练,善于分析问题。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二、知识积累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读“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2.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法。今义:数词,指十一这个数目。于是余有叹焉古义:文中是“对这件事”的意思。今义:连词。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出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地步。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3.一词多义:(1)“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4.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5.“……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三、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A.于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B.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