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渐变第八课Part1Part2Part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示例程序与脚本说明ContentsPart4知识要点与扩展任务目录1教学目标教学背景12感受变量的定义与使用。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巩固重复语句的使用。教学目标软件目标教学背景12体会用变量改变蜂鸣器的频率值。了解数值的大小,对声音频率的影响。教学目标硬件目标2重点难点教学背景难点感受变量的定义与使用。重点体会用变量改变蜂鸣器的频率值。3示例程序与脚本说明教学背景示例程序板载蜂鸣器播放一段音调逐渐升高的声音。教学背景脚本说明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频率有规律变化的声音,比如往暖水瓶里倒水,会听到声音的音调逐渐升高。如果音调只是重复地在几个频率间变化(如救护车音效只有高、低两个频率的声音),我们可以直接定义“播放音调”积木中的频率值。但如果声音频率每次变化的幅度小而范围又很广,用这种方式实现会让程序显得过长。由此可以借用“变量”积木,能够很方便地实现这类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程序。教学背景脚本说明4知识要点与扩展任务教学背景知识要点知识要点要点一:如何定义变量在积木区内,点击可自由创建变量。输入变量名创建后,会自动出现4个与自定义变量相关的积木,如下图前两个积木用来设定变量的值和变量的变化值,后两个积木主要用在舞台创作模式中。与此同时,在mBlock软件舞台的左上角,会出现,其中的数字即为变量值,以方便用户观察变量值的变化情况。教学背景知识要点知识要点要点二:变量积木的使用变量,顾名思义,就是在程序运行中会变化的量,变量包括变量名和变量值。在mBlock中,可以把变量想象成一个装载了数据的盒子,程序随时都能存放和提取盒子中的数据。盒子的名字是“变量名”,盒子里装的数据是“变量值”。新建一个变量后,盒子里是空的,设定一个变量的值相当于往盒子里装进了一个数据,改变变量的值相当于把盒子里原来的数据取出来,放进一个新的数据。教学背景知识要点1)先定义创建变量2)之后用积木,将的初始值设为500。3)再用积木,将变量定义为蜂鸣器的频率值。4)再用积木,让变量的值每次增加20,即蜂鸣器发声频率每次变大20Hz。5)最后套用,让值的变化次数限定为50,最终的值为500+20*50=1500Hz。教学背景知识要点本例蜂鸣器发声的效果为:初始以500Hz发声,之后每次发声的频率提高20Hz,即蜂鸣器依次以500Hz、520Hz、540Hz……的频率发声(可在在线调试状态下,观察中的数值变化),且每次发声持续50毫秒,一共提高50次,之后停止发声。注:若将中的值改为-20,则会使变量的值每次减小20。教学分析拓展任务任务1让蜂鸣器播放一段频率逐渐减小的音效任务2思考,在本示例中,蜂鸣器发出最后一次声音的频率是多少?教学分析mCore主控板蜂鸣器、板载按钮示意图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