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新生》课文分析这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作的序。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序文不长,4段文章,仅七八百字,但点化知识、陈述观点,言之凿凿,无可辩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第1段指出,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文章的首句提出观点,第2句从反面补充观点。第3、4句提出莫奈、梵高两个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叙述事例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证明世纪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这事实告诉我们:现在被认为是创流派的顶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反向思维,当时被看好的艺术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和筛选反而会被排斥在艺术珍品之外。文章虽然是从正面立论,但含意是很明显的,艺术品经过时间的考验,既然有珍品的筛选,也必然有非珍品的淘汰,从而强调了时间是艺术品的试金石。文章的第2段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此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至3句,说人的审美观可以通过人的感染(“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的。举例是杨贵妃的审美观被周昉接受了,刘姥姥的审美观,如果长期在大观园熏陶,也会改变。第二层4、5两句,揭示了“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不断地反传统的结果”这一论点。其中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第三层6至8句,指出引入异种是创新的关键,提倡引进外国艺术。但同时又提醒引进并不容易,因为精华和糟粕难以分辨。然而,文章特别警示人们的是,一定要注意那些不识宝物、一概否定西方现代艺术的人,他们是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绊脚石。第3段表达了对翟墨、王瑞廷主编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支持。在这段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在地球愈来愈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况下。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进而评价,适时出版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应该是顺应了这种潮流,并促进了这个潮流,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了“图典”的出版。最后一段,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也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上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了三个对比的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中,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艺术的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会使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形象生动,又容易说透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