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通感手法表现声音请欣赏下面优美的风景图,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文字。要求用到两种以上的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夸张,通感等),使用两种以上的观察顺序,调动各种感官,充分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全方位立体再现你欣赏到的景色。示例•示例一:远远的,(我)便听见了一阵急促的流水声,仿佛一条无形的细线拉着我,走近,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急速冲下的(环形的)瀑布,卷起(激起一串串)洁白的水花像(恰似)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升腾起一层层的水雾,(升腾起的薄薄的水雾仿佛笼着轻纱的美梦。)叮叮当当(这清脆悦耳)的水声在这空谷中回响,使人忍不住要与这水声和歌一曲。瀑布上面是(一片)茂密的树林,绿得清新,绿得怡人,绿得盎然,与(这)群山环抱,拱(烘)托出一幅和谐的景象。瀑布下面是环形的湖(一个深潭),像聚宝盆一般将洁白的水花装在自己的身体里珍藏。•示例二:潭底的水草绿绿的、油油的(在水底轻舞),仿佛在向我招手。对岸(潭水的两边)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地开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也)将花瓣轻轻送到了潭中。湖里的游鱼你追我赶的在湖中嬉戏(鱼儿们在碧绿清澈的潭水里追逐着五彩的花瓣,趣味盎然)。山谷中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歌声,悠远(动听)而回味深长……什么是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大自然的声音特点•植物•动物:鸡、鸭、猫、狗、牛、羊、狼、虎、狮、猿、企鹅、海豚•大自然:风、雨、雷电、雪、冰雹•器乐:萨克斯管、长笛、大提琴、钢琴、二胡、安塞腰鼓古诗词中的声音•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4.“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沟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形,触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5.“哀悄悄之可怀兮,良醰醰(tán酒味厚,醇)而有味”(王褒《洞箫赋》)声如酒而有味,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声音的魅力•张爱玲在《谈音乐》中说:“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音乐的记忆和理解需要靠视觉形象的记忆。积累描摹声音的成语靡靡之音余音绕梁珠圆玉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惊天动地雷霆万钧燕语莺声娓娓动听玉石之声细弱游丝如雷贯耳声如洪钟唉声叹气鼻息如雷大音希声扼腕叹息耳听八方发聋振聩蜂目豺声凤鸣鹤唳改弦更张鼓乐喧天石破天惊鼓衰力尽怪声怪气鬼哭狼嚎寒蝉凄切撼天震地鹤鸣九皋绘声绘色朗朗上口历历在耳裂石穿云林籁泉韵聆音察理龙鸣狮吼绵言细语袅袅余音喏喏连声屏声息气气竭声嘶泣不成声潜移默化悄然无声敲金击石琴瑟不调轻吞慢吐人声鼎沸瓦釜雷鸣宛转悠扬万籁俱寂唯唯诺诺瓮声瓮气无声无息响彻云霄心潮澎湃鸦雀无声燕语莺声振聋发聩震耳欲聋掷地有声如雷贯耳如泣如诉声色俱厉铿锵有力•拟声词•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噼噼、啪啪、叽叽、喳喳、嘎嘎、呀呀、嗷嗷、啾啾、喵喵、汪汪、哞哞、吱吱、咔咔、沙沙、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