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作品通感方式

文学作品通感方式_第1页
1/6
文学作品通感方式_第2页
2/6
文学作品通感方式_第3页
3/6
第 1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作品通感方式 通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翻开文学巨著,不必说一卷卷外国名著,单是国文,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张承志的《黑骏马》,从沈从文的《边城》到高行健的《灵山》,通感无处不在。何谓通感?钱钟书先生认为:“在日常的阅历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因此也有人把通感称之为“移觉”。在文学创作的各种样式中,通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诗词、散文、小说中奇异地运用通感手法,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奇异的幻境,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到达使人产生闻之有声,视之有象,处之有物,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诗词是“文学骄子”,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奇异的第 2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运用,通感的手法也不例外。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心情。同样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这样写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诗人听着琴声,好象观看在宽敞无垠的天地之间,浮云和柳絮悠悠扬扬地随处漂移,这是听觉沟通于视觉,把琴声那种悠扬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石柔的《绝句》:“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颜色本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让人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漂移不能自主的无奈。杨万里的《又和二绝句》:“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严遂成的《满城道中》:“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音是没有颜色的,杨万里第 3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却说它是红色,严遂成又说它是绿色,二者都是把听觉沟通于视觉,使无色变为有色。现代诗歌也不乏运用通感的佳作。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借视觉印象,写声音的柔美,烘托出幽谷的清静与心情的闲适恬静,为读者制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田震的歌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作品通感方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