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14届七所重点中学11月联考历史试卷命题:彭泽一中历史高三备课组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1.有学者认为: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相对周天子是臣,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远没有诸侯于其下属封君的关系那么紧密,分封出去的方国是有土有田的政治实体。这主要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具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B.体现“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C.实质是一种主权分散制度D.不同政治实体合二为一的统一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3.清朝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唯有南书房基本都是汉人,从而使南书房群贤集聚,鸿儒一堂,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后期有个别旗人入值,但人数微不足道,不起主要作用。据此,南书房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皇权B.聚集汉族人才为朝廷效力C.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D.利于提高皇帝的执政水平4.《西都杂记》称:“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5.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6.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9.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0.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11.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谈到自己生活学习情况时说:“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因此,情不自禁地书写一篇宣传革命的文章贴在省立一中学的围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里我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裁,由康有为任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这说明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的政体是()A.君主立宪制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C.责任内阁制D.新民主主义制度12.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