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VIP免费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1/2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2/2
案例描述这是一年级的课,我正领着孩子们边唱歌边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劳动最光荣》,大家都沉浸在愉快的音乐中。前面的教学环节非常顺利,歌曲唱得很好,就是表演上,不够美,我就让好的孩子与差一点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很快模仿好同学的表演,小惠泽还能分辨出差点的同学是没有节奏感,瞧多聪明的孩子,我很得意自己的教学。为了让孩子们再深入体验音乐,我又按预设的教学,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合作表演一遍。正当我感觉良好的时候,王凯“蹦蹦蹦”跳到门后,拿起拖把,拖起地来,其他几个孩子也抢着拿道具!真是使我“大跌眼镜”,王凯可不是顽皮鬼,他怎么也?不对!噢,我明白了!孩子们并未理解配上音乐的劳动,是一种表演,与平时的劳动是有区别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区分呢?我灵机一动,还是用比较法吧事实胜于雄辩。我请两组小朋友同时表演,一组就是拿着劳动工具的王凯等几个小朋友,另一组是不拿工具的小朋友,配上音乐,同时进行表演。之后,我问孩子们:“你认为哪一组表演得好?”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大多数孩子说拿工具表演得好,只有小部分说不拿工具表演得好,与我想象的大径相廷。我让他们摆出各自的理由。认为拿工具表演得好的孩子们的代表王凯,觉得我们是在表演劳动,拿着工具更象是在劳动,很真实的。他的话一出口,其他孩子们就立即七嘴八舌附和“对呀,对呀,我就是这样想的。”“前面,我也想去拿扫把演,被他们抢去了”……小部分同学认为不拿工具表演得好的代表小惠泽说:“太脏了。”仅仅认为是脏啊!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此时,我告戒自己,别着急。我继续引导:“要是让我们到舞台上表演砍一棵大树,怎么办?”“拿把柴刀”“背一棵大树到舞台上去”“哈哈哈,那多不方便……”话一出口,孩子们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许涵之说:“那就不象表演了!”“对!表演劳动与我们生活中的劳动是不完全一样的,象又不完全象,它应该比我们生活中更——”小惠泽脱口而出:“好看!”我立马表扬她,“你说得真好,是呀,更好看,更美!”王凯说:“因为,它还有音乐配着,有节奏的,当然更好看!”我趁机表扬他:“你说得也好棒!”王凯开心极了。“让我们再来表演劳动,好不好?”我把表演两字,说得重重的,意是提醒孩子们。“yes,made!”兴高采烈的孩子们,还给我来了一句英语,幽我一默呢。愉快的音乐重新响起,理解艺术应该比生活更美的孩子们投入地表演着……问题与讨论王凯如果是一位“顽皮大王”,我会怎样看待这个教学意外?我可能还未意识到我的话语与学生理解的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师要求的距离,学生对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成人之间的距离,那岂不是永远“视而不见”?这是我的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在作怪,错失了一次教育时机。新理念的宗旨是“以生为本”,可是我真正做到了吗?我是否真正地走下“神坛”,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艺术眼光、艺术思维方式,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思考问题,退一步说,至少把孩子的所作所为都看成是正常行为,如果我从第一节课就收起脑中固有的观念,不把小寅看成是“顽皮大王”的行为,把他与其他孩子一样看待,或许,我就会慎重思考这个教学意外,灵活处理,那么教学效果定是非同一般了。这是怎样的失误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教学意外?教学意外又如何让它生成课堂的精彩呢?我陷入沉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