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文二则(教案)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初一语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理解课文主旨并背诵课文2.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真情怀。3.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达手段。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导入二、作者和作品介绍1、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2、《庄子》介绍: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写的,“外篇”的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3、介绍《郢人》《郢人》是《庄子·徐无鬼》这一长篇中的一节。“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课文所选部分主要写庄子对惠子的怀念。三、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郢人斫垩(yǐngrěnzhuóè)寡人(guă)锛子(bēn)四、疏通文意1、读课文,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写出下列重点词语的含义顾谓从者曰顾:回头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漫:通“墁”,涂抹。使匠石斫之斫:砍,削听而斫之听:听信,听任郢人立不失容容:改变神色尝试为寡人为之尝试:试验臣则尝能斫之尝:曾经1臣之质死久矣质:对象,搭档吾无以为质矣无以:没有用来五、深入体会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明确: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互相信任?明确: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明确: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会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4.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知音难遇。5、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明确: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六、比较阅读1.《伯牙善鼓琴》和《郢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明确:(1)主题:都是讲友情。(2)内容:均为战国时期道家作品。伯牙、钟子期、郢人、匠人,都有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3)形式:均用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都是寓言。2.《伯牙善鼓琴》和《郢人》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明确:(1)主题:讲友情的侧重点不同。《伯牙善鼓琴》突出知音之间的心心相通,互相理解;《郢人》侧重于朋友之间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2)语言:《伯牙善鼓琴》句子多用比喻,语言凝练典雅;《郢人》整体是一个比喻,庄子想象奇特,拿匠石和郢人之间的信任默契来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相知相通关系,表达了对挚友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语言简洁生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