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导入新课。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故乡的云。)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2.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归,那就是?(生齐答:台湾)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将是一番怎样的况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诗歌诵读。二、朗读感知。1.听示范朗读。2.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三的示例,划分诗的节奏。3.全班齐读课文。2.比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反馈默写诗歌二、品味鉴赏。11.想一想: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情,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明确: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2、抽生朗读3.这四种对象前分别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这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4.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邮票:小时候外出读书,对母亲的思念。船票:年轻时外出谋生对妻子的思念坟墓:对老死的母亲的思念。第四节,大陆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大陆。大陆那边有他的什么?是的,诗人心中,老家就是他的祖国。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我们还可以想远一点:思念家国的人就是诗人一人吗?不是。是千千万万被台湾海峡分开的炎黄子孙,是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他们同样思念着海峡对岸的亲人、故乡,思念着祖国大陆;他们都盼望早日结束分裂,早日回归统一,早日叶落归根回故乡,早日与故乡的亲人团聚。诗人的乡愁在这里升华了,海峡两分离,对大陆的思念,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个人思乡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逐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无法沟通的思念)层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普遍的家国之情四、背诵诗歌。五、品味乡愁。1、交流搜集的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2、拟写诗歌师: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六、当堂检测(见学法大视野p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