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VIP免费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1/11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2/11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3/11
第37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2.下列邮票中以宣纸为材质、彰显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的行书作品是()ABCD3.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A.气粗字险B.逸势奇状C.气郁字敛D.雅俗共赏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第4题图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5.某同学参观了一次书法艺术展,他看到以下几副对联,其中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体最相似的是()ABCD6.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A.女史箴图(局部)B.清明上河图(局部)C.仕女图D.竹石图7.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8.《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9.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10.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11.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1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从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突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