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验,让学生爱写作文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新的课程实施几年来,对新的课程理念的更加深入理解,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关系极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于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生活中无处不有学生作文的资源“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作文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空,使作文教学与生活领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学生就会不断获得作文的“活水”。(一)、看一看,让学生在探赏游览中获得思维灵感的源泉活水。1、在欣赏秀丽的自然景物中熏陶。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四季转变,花开花落,大自然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相通的。春日的山野,生机盎然;盛夏的绿荫,怡人心田;金秋的果实,喜上眉梢;严冬的飘雪,浪漫纯洁。作为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处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我们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来到校园背后的小山上,在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树叶林中,进行切身的感受。有的学生用眼看一看手掌般地枫叶、蒲扇似地银杏叶;有的学生用手摸一摸光溜溜地冬青叶、毛茸茸地枇把叶;有的学生用鼻闻一闻清香扑鼻地毛栗叶;有的同学用口尝一尝用用银杏、茶叶泡制的绿茶,真是香醇可口,回味无穷……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切身的体验感知到事物的各具特色的特点,在交流中,在习作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的树叶”:“秋天的树叶”之一:我随手捡起一片枫叶,这片枫叶还没有完全变红,我想:它大概是看到姐妹们都飘落了下来,自己也迫不及待地跳下枝头吧!这片形如手掌的枫叶叶边是黄褐色的,再向中间是绿色的,绿色蹭透出一点红,真像一个彩色的盘子镶着无数颗红宝石。锯齿形的边缘尖尖的,中间细细的叶脉连着又红又长的叶柄,好像几条小溪流汇聚在大河里。“秋天的树叶”之二:再往前走,我看见不远处有一棵小小的银杏树。它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地摇动着,有藤黄色的,有金黄色的,有的黄中透出淡绿,有的金黄中凝结着青色,竟没有一片叶子完全相同,它们像一把把舞动着的扇子。“天阶夜色凉如水,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天的银杏叶啊,你可曾扫去人们心中那层淡淡的哀愁……。“秋天的树叶”之三:我们不仅采了形状各异的樱桃叶,还采了能驱虫的樟树叶。它的形状像舌头,前面尖尖细细的。它也有两部分组成,也是叶片和叶柄两大部分。它的茎能很明显的看出,而且从中间这条大茎上还长出许多许多的小茎。它的边沿很光滑。不像樱桃叶一样有许许多多的锯齿。它的颜色是深绿色的,反面是浅绿色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驱虫,另一个是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2、在探寻众多的自然特产中积淀。我校地处南山,这里有肥沃的土地,众多的特产,被誉为“茶叶之乡”、“板栗之乡”、“竹木之乡”。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空间和作文资源。我们带学生到竹制品工艺厂参观,学生观看了那造型各异、花花绿绿的工艺品的生产过程,并了解到家乡工艺品厂有几十家,年产值好几百万元,且产品都销往国外,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带学生参观了茶叶加工厂,学生对茶叶的捡枝、去沫、烘干、包装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溧阳名茶“南山寿眉”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是国家环保认证的绿色饮料……众多的自然特产使家乡名声远扬,通过参观,学生知道了这些都是本地的特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感情。这些活动,使学生既受到了深刻的劳动教育,又对家乡产生了自豪之情,同时,习作也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二)、访一访,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山野乡村的风土人情。1、引导广泛收录,将久违的故事记下来。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