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其人、见其人、明其心---《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教学课例一、学科:小学语文二、课例题目:《鱼游到了纸上》三、任教年级:四年级四、教材版本:人教版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读准“罢了、咯噔、哟、厂徽、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9个生词。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3.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中,体会聋哑青年爱鱼到忘我境界的种种表现,感受他做事专注的品质。4.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聋哑青年爱鱼到忘我境界的种种表现,感受他做事专注的品质。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教学预设:(一)直接导入,看题质疑1.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请大家一起看秦老师写课题(写课题)。齐读课题。2.诶,注意读好这个字(把“游”点红)。再把课题读一读。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鱼儿为什么游到纸上。(二)初读解疑,初步感受聋哑青年的形象1.带着疑问自由地来读课文,要求:(1)第一遍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第二遍读,想想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用自己的话能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2.检查生字词:罢了咯噔似乎厂徽聋哑人一丝不苟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3.指名讲述“鱼儿为什么能游到他的纸上”?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聋哑青年的?把描写他外貌的句子划下来。“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的句子。(2)师生揉读外貌的句子,体会聋哑青年的眼睛与玉泉的池水之间的相似之处。师:他的外貌中最有特点的是——眼睛,作者把它比喻成了——玉泉的水。关于玉泉的水课文最前面就有一番对它的描写,你发现了吗?——“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而青年的那、双眼睛就像玉泉的水那样——清澈见底,那样——明亮。(3)读好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的句子,让大家看到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4)师总结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聋哑青年的外貌描写中,作者着重抓住了他的眼睛来写,我们同学在写一个人外貌的时候可不能面面具到,千篇一律的,都是弯弯的眉毛,樱桃小嘴的,那这样的话,全世界的还不都长成一个样子了啊,应该抓住一个人外貌中最大的特点,写出他的特色来。(5)齐读,读好描写外貌的句子。(三)品读课文,感受“忘我”——鱼游进心里1.过渡:正是这样一位聋哑青年,他画的鱼游到了纸上。那么他是个怎样的青年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吗?——特别。2.出示句子,齐读:“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爱鱼)3.再次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他“爱鱼到忘我“的句子划下来。4.第4、8、9、12自然段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教师评价,过渡:大家真能干,能抓住课文内容,找到他那么多忘我爱鱼的句子。正是因为聋哑青年的这个特点,让作者印象深刻,也才会让作者那么用心地去写这个人,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其中的一个片段,去细细品位。先自己读一读描写他看鱼时神态的这段话,把你认为描写他看鱼时忘我神情的词语圈起来,然后在一旁写写你的感受。5.“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第一个学生抓词语谈感受,并带着感受朗读之后,师评价,提醒学习方法:(2)学生继续自由交流:“老是”“一个人”“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等词语,并带着感受读好这段话。教师随机点评朗读。(3)来玉泉的其他人是怎么看鱼的,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吗?——“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指名朗读,那叫怎样的看?(自在、悠闲地看)(4)对比阅读青年看鱼的句子,体会青年看鱼时的专注。(5)师生再次揉读青年看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6.教师小结,过渡:青年爱鱼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此时此刻,青年眼中是鱼心里想的还是——鱼,鱼儿已经游到了他的——心里。(板书:游进心里)。(四)欣赏高超画技——鱼游到纸上“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