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区共育的理论与实务如何处理家园合作的冲突与障碍•(一)影响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原因•1、教师和父母的角色差异•从角色的7个范围看,存在以下差异•①作用范围。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发展负全责,有责任让孩子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提供良好的教养和刺激,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反应;而教师只关心孩子有限的生活。•②影响程度。父母对孩子倾注强烈的爱,关注孩子的积极与消极方面;而教师关心孩子时在情感上则显得冷静。•③依恋。父母与孩子相互依恋,这种依恋是孩子发展的基础;而教师与孩子的关系是暂时的,不可能形成这种依恋。•④合理性。父母爱孩子显得没有理性,他们无条件地向孩子倾注爱;而教师与孩子有情感距离,能审慎与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力量与需要。•⑤自发性。父母在孩子的事情上易被情感冲昏头脑;教师则能头脑冷静,客观地讨论问题。•⑥偏心。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教师则要对所有孩子表示关心。•⑦责任范围。父母只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而教师要对所有孩子负责。总之,父母与教师的角色范围不同,如果双方仅仅用自己的态度与方法处理问题,那么另一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感和人格的伤害。••2、教师与家长维护自我形象的内在天性:•首先,怕暴露自己无知;其次,怕失败。最后是对差异的恐惧。•3、影响家长工作的外在因素•其一,时间问题。教师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需要时间去交流思想。如果幼儿园领导不支持家访,家长会被视为教师的额外工作而得不到承认,教师就不愿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家长的要求。•其二,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与家长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渐进的过程。如果在父母接送孩子时老师必须忙于其他的事,如准备教具、做清洁,就易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其三,管理政策。幼儿园采取阻止教师与家长接触的政策,如禁止家长进入幼儿园大门接送孩子,则双方难有交流机会。•(二)做好家园工作的态度与能力要求•1、正确的观念与态度:•热情、尊重、谦虚、一切从孩子出发•2、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言语交往技巧: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警告、责备、劝告和教训的口气,尽可能多地使用倾听、解释和陈述的技巧。•非言语交往技巧:•非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姿态、穿着风格等。研究表明,在交往中传达的信息,面部表情占55%,声调占38%,语言占7%。因而与言语表达相配合的非言语表达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姿态等,都要表现出热情、感兴趣、自信和尊重。如用满面笑容、点头以示尊重,用目光接触、身体前倾表示饶有兴趣,用一致的音调、赞同的目光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同情。另外,幼儿教师的穿着风格要合乎家长对幼儿教师职业形象的期望,幼儿教师应衣着大方、典雅、庄重。如果幼儿教师穿戴邋遢随便,妖艳怪诞,家长就会与之疏远。•3、场面安排的技巧•不少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的场面,都是教师中心式的,像上课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家长的参与。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其与家长的共同活动时,要使场面尽量非中心化,保证家长与幼儿教师皆为平等的一员。一、家园社区共育的必然性•(一)从我国幼教的现状来看•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就规定,到20世纪末“3至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3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州、市)和90%的县要有一种以上儿童校外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如果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并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子女的需要。”•(二)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和大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幼儿教育的空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必须在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