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还是实在一点好平时学校里组织公开课,听语文课的人往往是最多。因为,不管是什么学科的领导还是老师,语文课都听得懂,评课时多少都能说上两句。其实,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各不相同,非语文老师对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并不一定真正了解,他们对语文课所作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学形式的运用上面。这就是我们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我们看到,不少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时为了得到好的评价,不顾语文学科与语文课堂本身的特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优美,丢弃了语文学科的本真,被一些时下流行的这个模式,那个理念牵着鼻子走,迷失了教学的方向,陷入了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泥塘不能自拔,这是我们当下要严肃面对的问题。一是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的教条主义。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针对所有学科的教学而提出来,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知识与技能”指向学科内容,意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相应的学科技能;“过程与方法”指向学习方法,意在引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指导,注重过程体验,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向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在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管教管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这个指导思想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总是要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到每一个课堂上,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课堂教学,总是要列出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二三,过程与方法一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二三。好像这三个方面不列全了课堂教学就不完整。前两个方面的目标还比较实在,容易开列,而第三个方面的目标则相对虚无了,于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坚忍执著的精神等口号式目标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方面的目标是隐性的,它意在提醒老师要从总体教育、素质教育的高度思考问题。强调的是一种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意识,而不是教学内容上的硬性指标,更不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每堂课上都要来一段生硬的思想说教。有时我们讲课用的一个措辞,阐明的一个观点,甚至包括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鼓励都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这第三维度的目标,老师更应该记在心里,内化为思想,落实为行动,而不是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感觉到虚无。二是选择课堂教学模式时的形式主义。新课程改革提倡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亦即自学,它强调学生通过个人钻研,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待合作学习时提出来讨论,自主学习指向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简单地讲就是小组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讨论,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并通过自己以及小组的努力加以解决。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意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精神。应该说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以前就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现在集中提出来,是为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打破一些地方,一些老师业己形成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三种学习方式一经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地方,一些老师立即便将它做到了“极致”。三种学习方式垒加起来变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程式。上课后先进行自主学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本来整齐划一的教室里立即移桌搬凳,游戏般围成一个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就是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小组讨论的时候,小组分工明确,哪个学生负责记录,哪个学生负责发言,哪个学生负责提问,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知道,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每一个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必须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