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创造情境,引入课题1.温故而知新。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3.出示课题。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2.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3.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一、认识人体的消化道: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课件。3.引导学生看图。二、为什么要消化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2.提出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3.思考问题。4.回答。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三、怎样消化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2.提出问题:(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四、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五、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六、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七、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2.讨论: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4.交流、总结:(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