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田晓菲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田晓菲成长经历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晓菲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中国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中国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抽屉()蓦然()迸溅()穹隆()积攒()骤然()呜咽()絮语()摒弃()犀利()安恬()撷取()抚慰()惆怅()白驹()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