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抓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XX县区共有15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党支部,3248名农村党员。从1998年开始,县委把大力加强以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为主体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基础工程来抓,探索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村级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题目的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否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带着这个问题,XX县区委首先对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较差。全县3248名农村党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433人,占74.9%;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1329人,占25.1%。年龄在55岁以上的776人,占23.9%;35岁以下的776人,仅占23.9%。有63.3%的党员靠耕种土地谋生,有一部分生活比较贫困。二是村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整体功能不强。164个村党支部中,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3.3岁,其中50岁以上的33人,35岁以下的1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人,占7.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71人,占43.3%。有一个村只有8名党员,在村党支部换届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选一名63岁的老党员任党支部书记。三是科技带头人匮乏。绝大多数农民依然按照传统的耕种方式春种秋收,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经济发展步伐慢。在全面审视现状,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县委研究确立了以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为主体,以集中培训、强化教育、跟踪培养、大胆使用为主要措施,以培育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的总体工作思路,制定了XX县区《1998年_2005年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了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日程,付诸实施。二、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1998年,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做出来以后,第1页共4页县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县推开。1、制定标准,严格选拔。县委依据《规划》要求,明确了选拔村级人才的四条标准。一是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二是有较强的进取意识,思想解放,有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三是有较好的道德品质,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四是身体健康,文化基础好,年龄在30岁以下。在选拔中县委组织部对1990年以来的返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摸底,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全县建立起了500人的村级人才队伍。2、精心培养,提高素质。在对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一是强化集中培训,在提高人才政治、业务素质上下功夫。坚持进行邓小平理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中采取班上讲、分散学、外出参观等形式。几年来县乡共集中举办培训班188期,其中县委办培训班8期40天,组织外出参观12次。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在提高人才的能力上做文章。各级党组织,积极为村级人才创造条件,经常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设台阶,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各乡镇党委还把那些文化基础相近、培养目标相同的后备人才结成竞赛对子开展对手赛,全县共结成竞赛对子350个,通过竞赛激励人才的上进意识,加快成长步伐。三是总结树立典型,在发挥后备人才示范、引导作用上加力度。县委先后总结树立了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加入党的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宋文献;走上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岗位,开拓进取,干净干事的郑善海;依靠科技致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的金英敏等“十大标兵”和百名乡土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总结表彰会等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几年来,县委共召开表彰会、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20多次,拍摄电视专题片5部,有效地发挥了后备人才典型的效应,带动了村级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3、强化管理,确保后备人才健康成长。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村级人才管理制度。统一建立了村级后备人才除了参加所在的党、团、妇女和民兵组织活动外,每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