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四晚清时期(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陕西宝鸡模拟]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仅据“治外法权”说明中国政府的软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谋士—幕府”制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日本军事决策机制是用来反衬清政府决策的落后,排除A项;“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在军事决策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B3.[2020·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合检测]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解析:考古发掘丰富了史料,促进史学研究发展,故选B项;考古发掘的史料更为真实可信,但其可靠性也有待考证,排除A项;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通过新史料的发现加以证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主观意愿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4.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清议报》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然而《清议报》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C.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重了民族危机解析:根据材料“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日本是八国中一员,从而使《清议报》对日的态度发生变化,故选A项;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从1898年6月到9月,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排除D项。答案:A5.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解析: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体现的是进出口总额差值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