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考场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专题研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史学研究与社会热点】党史、国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对于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增强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并从中自觉培养历史眼光。(1)从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来看,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因此,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是当时的必然选择(2)从时政和社会热点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热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三农、自主创新、货币政策、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公共经济等。对外开放集中于“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问题上。这些研究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演变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史观下的经济变迁与民众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命题趋势】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动[典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一化三改造,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1958—1962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三五”计划(1966—1970年):立足于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四五”计划(1971—1975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五五”计划(1976—1980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六五”计划(1981—1985年):推进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我国实际出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七五”计划(1986—1990年):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变。“八五”计划(1991—1995年):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九五”计划(1996—2000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增长方式,“科教兴国”、农业优先、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等方针。“十五”计划(2001—2005年):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整理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解读材料,提取一项有关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解析:首先比较中国十个五年计划指导方针的变化得出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答案:信息: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形势严峻,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全面“大炼钢铁”、三线建设等,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转变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其他信息: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为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1978年至今,中国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开启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序幕。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第一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