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漳州三中语文组曾梅玲《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词牌名——虞美人•花语:生离死别,悲歌李煜南唐后主“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陆游《南唐书》)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标准的富贵之相。975年冬,宋军攻破金陵城门,李煜黯然投降,建国39年地南唐就此宣告灭亡。江山如画,从此却是他人天下。一朝从帝王之尊沦为阶下囚,李煜的世界从此和欢乐绝缘。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李煜在南唐,李煜既是一国之君,又是才华横溢的金牌词作家,他的词每一首都会秒登南唐流行金曲排行榜,而且书画音律也都造诣高深,是顶级的跨界高手,偶像加实力派的典型代表。文艺青年绝命词《虞美人》•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抓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字《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情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赏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水来写“愁”,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物象,写出了“愁”的多。“向东流”写出了“愁”不但多,而且没完没了。好在哪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鉴赏词的前六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现在是沦为阶下囚,春花秋月这等美好的事物,变成一种讽刺,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春花秋月多么美好啊,词人为什么说“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往事之哀前半句巨大的愁烦劈空而来,所以句声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后半句沉浸到往事之中,声音要渐弱,“知多少”要放慢语速。诵读提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说明以前就有过东风,昨夜还是有,东风始终没变。但“我的国家呢?”——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字的作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后宫佳丽、锦衣玉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以前那种自由和尊严。但现在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阶下囚,所以“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代表的是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虽然说“不堪回首”,但实际上还是“回首”了,这样的一对矛盾,更加体现了此人的第二愁!词人想回首什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往事之哀亡国之痛诵读这两句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诵读提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在了。后宫佳丽、宫女的容颜变老了,而自己的容颜也变了。是什么东西不在了?是什么东西“改”了?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改”朱颜(经历风吹雨打)地位(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诵读提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注意语调和语速。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达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诵读提示问君/能有/几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