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新途径工厂化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新途径工厂化高效农业当今,在农业领域里具有很大生命力的工厂化高效农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技术,是向传统农业发起的一场挑战。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新型农作物、蔬菜、花卉、草药、牧草和苗木等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一、向传统农业发起的新挑战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是国内外新兴的一项产业技术,它系指在人工控制或创造的环境(设备场所)条件下,不依赖太阳和土壤,而利用水体(藻类等),使动物(主要是养殖业)、农作物、蔬菜、花卉、苗木、牧草、药草等不受大自然因素的制约,进行有计划的、程序化的如同工业品一样连续生产。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上述这种靠电气化、自动化,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培育植物生长的设施叫“植物工厂”。狭义的“植物工厂”就是指无土栽培。而广义的是指利用环境控制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进行植物全年生产的新体系。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工厂化农业来看,就是采用无土栽培、克隆增殖技术体系与对植物细胞培养、集约化种养殖等技术方式,旨在可控制条件下,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实行企业化、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以达到可控的先进设施式的连续性生产。它的类型主要有:一是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的阳光利用型;二是全靠人工照明的完全控制型。按栽培方式划分,则有水栽培、喷雾和固定栽培三类。实行工厂化生产,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郊,建设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可像生产工业品那样连续生产农作物和蔬菜等,同大田、温室以及与水耕法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环境由人工控制,可一年365天连续生产,无淡旺季之区分;农业环境最适优化,不受自然因素影响,生产速度快,发育良好,成熟早,生产周期短。如工厂育苗比露天生长快2-4倍,且产量显著提高;光照养分供应充足,作物不必争光争肥,栽培密度高;在密闭室内生产,第1页共8页避免了害虫和细菌病菌侵入,不需施用农药,其农产品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产品,且包装质量好和保鲜程度高;节约土地,占耕地极少,可在一切少土或无土的地方(如沙漠盐碱地和人口稠密的城郊均可开发成高产“良田”),花劳力较少,可获较大的全效益(即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运输方便等。工厂化高效农业的关键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在环境控制装置中设有多种传感器。诸如:肥料、温度、湿度、光量传感器等。人工操作环境控制设施,给作物创造优化的最适生长发育条件,可根据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自动化的给予及时施用不同肥料、温度、光照等的需要。它的具体要求是:对植物根区有补氧装备,满足植物生长中所需各种元素的供应并保持平衡;有稳定的植物根系的结构和能严密地对培养床进行清扫及对基质消毒。与工厂化高效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地讲就是靠天吃饭,靠太阳、土地或水体为载体,凭经验、拼体力、手工作坊式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受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季节性强,可控性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正因为如此,工厂化高效农业必然发起对传统农业的一场挑战。二、国外工厂化高效农业态势国外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向实用化、产业化迈进,创造出了不少成功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了不少典范,且发展迅速。1957年世界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于北欧丹麦首都哥本哈根XX县区的斯滕森农场,并最先实际投产运行。它生产的是一种生吃的叶菜,从播种到收获平均只需6天时间。产品的年上市量为500万包,可满足哥本哈根市需求的8成,年销售额约为400万美元,该厂只有20名工作人员。日本是世界上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1996年,日本的植物工厂大约有700公顷,迄今也只有少数蔬菜和花卉达到了产业化生产程度。按目前实用化产业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即已经完成实用化的主要是萝卜苗、鸭儿芹、蘑菇、豆芽菜等,相当第2页共8页程度上进入实用化普及阶段的有沙拉菜、生菜、小葱、紫菜、番茄。少量普及的有茼蒿、小松菜、西芹、香菜、菠菜、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