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模式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做了界定,梳理了相关政策背景,探讨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以XX省为例,介绍了供销社主导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引领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等服务模式。关键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1政策背景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从小农经济、新型农业,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发展和服务理念不断更新。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历经10余年发展,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层次、供给模式多形式、服务机制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梳理近5年(2015~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表述如下。a.2015年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鼓励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2016年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c.2017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d.2018年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e.2019年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服务”累计被提及237次,如图1所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现代农业第1页共5页发展“服务”理念的重视。为加快发展农业服务,2015、2016年,农业部分两批在26个省份的62个县(市、区),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从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央财政安排农业图1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服务”提及频次综合开发资金6.53亿元,集中支持237个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XX省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轫之地,近年来各地举措频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产品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铺路搭桥。根据XX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19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多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00多家,农村网络零售额541.9亿元[1]。《XX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0家,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社14万个,家庭农场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家以上。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界定2.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认为,与农业生产有联系,并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活动,都可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既包括经济、信息、技术等有形服务,也包括政治、法律等无形服务。后者是指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服务,比如为生产提供技术、机械、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形产品或无形价值支持等,其服务主体较小,但服务内容更具体。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2],更偏向于狭义。2.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