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教学体会今年是我接触新课程的第二年,在教学过程中,总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新课程的内容与老课程相比变化实在太大了,甚至出现了自己作为学生时都没学过的内容,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直棱柱》、第四章《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的中位数与众数等。而且新课程开放度大,知识的应用性强,它不仅要赋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权利,也在试图启动教师的思考力。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是我们新时代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一、做好穿针引线之人教学过程中,难免回碰到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语言等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处于迷惑时期,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适时的起好穿针引线的作用,情况会大为改观。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平行线》中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节.凡是上过这节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尽管对这三类角的概念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也尽管要求每个学生把这三个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具体要应用这三个概念来判断各种类型的角或反过来判断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时,学生就立即混混沌沌,不知所措。又或许在比较简单的图形中,学生还能得心应手的找到,如图1-1中∠1与∠2的同位角关系,∠3与∠2的内错角关系,以及∠3与∠4的同旁内角关系等。可若在这个图形中多加一条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错误的判断比比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无误的把这几个概念理解并应用好呢?为此我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也有几个较好的方法,比如:在图中找英文字母F、Z、U。然后我也找了几个同学尝试了一下这种方法,成功率达到60%左右。能否让更多的学生顺利的完成这种题目呢?通过几天的思索,终于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若是已知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确定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话,则用线--点--角的路线做题;若已知一对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来确定哪两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则用角--点--线的路线做题。举例说明:如图1—2中(1)若ED,BF被AB所截,则∠1与是同位角;(2)∠1与∠3是哪两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内错角。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训练每一位学生必须熟悉1—1这个图形中的四对同位角两对内错角两对同ABCDEF1341-121—2DFBE1--31--4FBDE旁内角,并以此为基本图形。对于第一小题,先确定主线是AB,AB与ED、BF的交点分别是E、B,此时已完成线向点发展的过程,接下来学生只要围绕着点E、B这一区域找角即可。老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将此图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图形1--3突现出来,我想此时谁是∠1的同位角就可迎刃而解。对于第二题我们可按角--点--线的路线,即先确定∠1与∠3这两个角的顶点是E、D,就可以确定这个问题当中的主线是ED,然后再找出夹∠1的除了ED还有AB,夹∠3的除了ED还有AF,这时AB、AF被ED所截的基本图形1--4也已出现,那么∠1与∠3在这个基本图形中属于哪一类角也就不言自明了。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就可在更复杂的图形中一试,必会有柳岸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二、创设现实生活版的数学教学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当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传授浙教版的八年级上第三章《直棱柱》中各知识点时,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特别在解决由小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问题中,对这个能力的要求更高。而绝大多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大大降低了解题的效率,正确率也大打折扣。尽管我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是一脸的茫然。于是我旁征博引,设喻举例,将他们设置在一个最熟悉的场景中——建筑物。由于学生对建筑物相当了解,因此我把这个问题与建筑物联系起来,原本还糊里糊涂的学生眼前顿时一亮,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将这种几何体比拟成建筑物前后共有几幢楼,左右几间房,上下几层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