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富有情趣散文:1、形式新颖生动2、不拘一格3、贴近生活贴近生活,机动灵活,富有情趣,在体现这种艺术特征方面,古代散文从不自觉到自觉,有其发展过程。先秦:哲学著作和史学著作中的例证和穿插的小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大量记述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行。唐宋两代:中国散文发展的高峰期,种种不拘形式,风趣活泼,堪称典范。封建时代后期:封建文学的转型,顺着杂文一路,于晚明时期,掀起小品文创作热潮。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有个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它,(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害怕自己听到钟的声音(以为捂住耳朵就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掩耳盗铃•钟声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文德皇后•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上乃悦。•(选自《隋唐嘉话》)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小品文是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小品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全面地记叙了一次春夜游赏的经历和感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项脊轩志》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的很多平凡的日常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以上三篇文章都注重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受。1.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这三篇文章有的是特定的谈话场景的如实纪录,有的是叙议结合的抒情诗赋,有的是借物抒情,回忆性小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受羁绊,随意洒脱。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先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再抒写宴游的经过和乐趣;归有光则把对世事变迁的无限伤感融入对项脊轩的描写中、对亲人音容笑貌的回忆中……这些作品的创作拓宽了散文的视野,摆脱了形式的束缚。2.形式各异,灵活多变。这三篇文章都是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