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即可以为同学架起有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书上的许多知识,只要有可能,我都让同学亲自操作,让他们在施行中深化理解、掌握。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同学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通过数方格的办法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是这种办法有它的局限性,怎么办?同学说可以用拼摆的办法,他们拿出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假设干个,然后摆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同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直接关系,最后通过计算、验证,同学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的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整个过程,同学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画图分析法 在小学阶段,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仅靠思索,往往不容易找到解题的途径,可采纳许多辅助方法,画图分析法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可以画线段、利用实物图等手段。如红花有 12 朵,比黄花多 4 朵,黄花有多少朵?看到题目,很多同学分不清谁多谁少?有的同学用加法计算,有的同学用减法计算。这时我先引导同学摆出 12 朵红花,然后从右往左数出 4 朵,用手捂住,让同学明确红花多黄花少,该怎样计算呢?同学很快列出了算式,好多同学还说出了解题思路。又如:甲、乙两车同时从 A、B 两地相向而行,在距 A 地 60 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各自到达对方出发地后马上返回,途中又在距 A 地 40 千米处相遇。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在同学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画出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同学知道了甲乙共同行一个全程中,甲车走了60 千米,照这样两次相遇共走 3 个全程,甲车应走了603=180(千米),这时离 A 站还有 40 千米,两个全程就是(180+40)2=110(千米)。同学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后,稍复杂的应用题的解答迎刃而解。 转化法 转化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索的方法。小同学空间想象能力差,所以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时多采纳这种方法。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引导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指出转化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同学也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自己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和推导的过程中,同学对转化这种方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便将来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同学的年龄特点,从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