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一、语文学科课程概述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课程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换的概念。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正因如此,所以直至今日人们对“课程”的界定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若对各种课程定义加以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的改造课程定义课程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语文课程作为学科教育课程的一种,即指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课程设置一般涉及到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寻求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目的。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二、我国现代中学语文课程的历史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新中国前40年的中学语文课程设置(1949-1989)三、最近十几年的中学语文课程设置1990年,国家教委颁行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教育部基教司于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新大纲改动最大的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一部分。原大纲谈语文能力主要在读写听说四方面,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两部分。新大纲把这部分内容合二为一,改称“教学内容和要求”,并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的顺序进行表述,更具条理性,也更简捷。2000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试验修订版的教学大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其特点在于不但转变了语文教育观念,而且淡化了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增强了“教学评估”与“教学设备”的导向性,在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的同时给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2003年国家教育部又制定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这两本课程标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最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四、语文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一)、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必须突破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二)、建设均衡的、模块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必须保持一致,维持均衡。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适应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具有可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三)、建设多元化、有弹性的课程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多样化人才。三个维度。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要“专”,还要“博”,这就决定了未来课程目标的要求一定要走向多元化。第二节中学语文教材一、语文教材概述一、语文教材概述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我国语文自独立设科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语文教材的建设也在发展演进中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系统。“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之分。泛指的语文教材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所认定的语文教材,指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