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祖本纪导学案(三)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15—19自然段,清楚把握楚汉战争的大致发展过程。2、进一步体会“互见法”在《史记》中运用的巧妙,探究刘邦取胜的原因。达标要求:1、掌握15-19段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并能逐字翻译文章内容。2、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15-19段,并能背诵第19段的内容。3、了解15-19段中刘邦的性格特点。【课前预习】一、文言知识积累1、注音垓下()自当之()栈道()妒贤嫉能()大赦天下()玉卮()击筑()酒酣()和习之()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不如决策东乡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汉王欲引而西归项羽乃败而走至阳夏南止军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臣等以死守之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有功者害之行屠城父起为太上皇寿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游子悲故乡沛父兄固请留高祖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4、翻译(划线的词语必须翻译出来):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2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5、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2.高祖置酒洛阳南宫3.此所以失天下也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二、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深入探讨(小组自由朗读课文15-19段)1、15-17主要写了哪些情节?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3.18、19段写了哪些情节?4、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5、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三、阅读与探讨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3四、写作手法:“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五、作业布置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六:巩固提高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秦人大喜”、“人4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