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品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着重描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分回标目,首尾连接,故事完整,它的出现,使我国章回体小说走向成熟。《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群雄角逐”的精彩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场面,它擅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个性特点。除此之外,战争描写也是其特色之一,书中所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但每一场战争又各有不同,情节扣人心弦。课题空城计罗贯中关于小说关于小说1、什么是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来反映社会生活的。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3、怎样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特征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读准下列红字的音:马谡()旌旗()蜂拥()司马懿()隐匿()鹤氅()纶巾()骇然()麈尾()远遁()sùjīngyōngyìnìchǎngguānhàizhǔdùn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并简要概括这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开端(1):司马懿兵临西城发展(2):诸葛亮临危施计高潮(3、4):司马懿中计结局(5、6):诸葛亮释疑西城内外环境对比军情危急仔细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找出描写司马懿的句子,并说说它体现了司马懿的什么特点?1、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望之。——自负2、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多疑司马懿3、“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若兵进,中其计也。——老谋深算,狡诈多端人物描写方法:外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诸葛亮——刚愎自用4、“汝辈岂知?宜速退。”文章除了高潮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诸葛亮,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反映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讨论:诸葛亮1、教“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足智多谋2、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临危不惧处乱不惊3、“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此人必引军投北山小路去也。吾已令兴、鲍二人在彼等候。”——神机妙算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主要人物性格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分析诸葛亮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懿足足智多谋智多谋处乱处乱不惊不惊临危不临危不惧惧多疑自负多疑自负狡诈多端狡诈多端老谋深算老谋深算反衬对比除此之外,文章还对诸葛亮的神态进行了细节描写。这就是诸葛亮的“笑”,文中诸葛亮笑了几次,每一次又有什么不同?分别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心理?诸葛亮的“三笑”:一笑:笑容可掬——二笑:抚掌而笑——三笑:拍手大笑——生动的细节描写故作轻松的笑如释重负的笑胜利自豪的笑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本文在人物描写方面,除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外,还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1、第一、二部分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2、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3、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诸葛亮“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诸葛亮的一番高见相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这也正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课外练笔:围绕你熟悉的一个人写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映衬)中的一种,抓住人物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