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虞美人-(2)VIP免费

虞美人-(2)_第1页
1/30
虞美人-(2)_第2页
2/30
虞美人-(2)_第3页
3/30
知人论世激趣导入命如玄机1、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2、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为甚。3、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却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4、所以有人评说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也有人说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5、在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6、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生命的绝响。虞美人虞美人1、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2、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3、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词牌名——虞美人•1、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变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2、虞美人成为著名词牌之一,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虞美人——李煜生命的绝响——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把握节奏: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3.读出感情:感情基调:低沉、凄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分钟把握情感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品读品读•作者是如何表现“愁”的?作者是来写“愁”的?如何春花秋月何时春花秋月何时了了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爱,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以乐景写哀情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帝王尊荣精神层面上的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永恒不变短暂无常对比实(现实)虚(过去)往事之叹,感慨万千景情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对比实(现实)虚(过去)亡国之痛,悲愁满胸永恒不变短暂无常景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只是“朱颜”吗?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雕栏玉砌朱颜在改对比物是人非物是人非,欲语泪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2、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3、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4、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朱颜改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宇宙永恒不变(景)人生短暂无常(情)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三度对比情景交融实虚虚实结合悲凉哀婉小结: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共通的感情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我从来都不清楚历史会抹去多少东西,但是在如今,世人大都忘却了五代十国那政权纷起的峥嵘乱世,忘记了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铁血逐雄,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