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老百姓对官员的最低要求。为官者,必须有一种对权力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台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贵民为贵【学习目标】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4、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一、检查预习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1、为下列词语注音。稷_____粢盛_______桀____獭___圹_____谆_____朝觐____jìzīchéngjiétǎkuàngzhūnjìn第一部分: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是故:因此。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二:文意疏通思考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思考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民本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2)“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3)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第二部分1、汤放桀:放,流放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思考3“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答:“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第三部分: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判断句,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2、得天下有道:道,“方法”。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5、犹水之就下:犹,好像。就,接近,靠近,流向。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7、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思考4孟子认为怎样可以“得天下”,怎样会“失天下”?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小结: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轻民贵二、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君暴民反三、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君仁民归领会孟子的语言风格一、长于譬喻1.民之归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国君的渴望和归顺。2.“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说明对老百姓不施仁政的严重后果。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二、善于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得天下的根本途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第一,平民性。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