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做官、做人1.“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2.温家宝总理在浙江大学看望慰问广大师生时,勉励同学们务实求学,不求虚名。他叮嘱想从政的学生们“要做事不要做官”。“要做事不要做官”,这不仅仅是对想从政的大学生的劝诫,更是对那些一门心思跑官、要官、当官,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为官者的当头棒喝。“要做事不要做官”,这里说的“官”,并不单指官位,而是指领导的官僚思想、官僚意识、官僚作风。一些人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谋官位,谋到官位不做实事,而是当官做老爷,高居老百姓之上,甚至贪污腐败,祸害一方。他们所做的事,败坏了党的名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谋私利,图虚名。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讲起一件发生在北大的真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来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非美差,因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有多数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的名誉搞毁了;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去整顿。蔡元培最终听取的是少数人的建议,担任了北大校长职务。1917年9月,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演讲辞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肄.业()(2)提携.()(3)弭.谤()(4)造诣.()(5)切磋.()(6)相勖.()(7)商榷.()(8)泥淖.()(9)潦.草()(10)会晤.()(11)訾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