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3.分析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原因。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一、作者介绍(一)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一、作者介绍(二)生平——两段人生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两段人生之“兼济天下”时期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被贬为江州司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两段人生之“独善其身”时期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三)生活:嗜酒诗人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四)诗歌:讽喻和闲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要求诗作“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四)诗歌:讽喻和闲适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重点作品:《琵琶行》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45岁的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至江州任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学语文·长恨歌(五)影响:白居易的闲适诗所表现的那种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唐宣宗写诗悼念。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