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关于中国改革的三次争论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综合、立体的系统,由诸多方面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动力群。1、元动力人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有根本差别。人的需要包括经济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从人类历史看,社会向前发展,物质追求占的成分越大。2、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基本动力4、直接动力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改革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直接动力。3、改革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第一次革命”有很大不同1、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到极点的情况下发生的;改革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主动进行。2、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革命是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对象是三座大山;改革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旧体制。3、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革命是用群众阶级斗争,运用暴力手段,自下而上;改革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相信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自上而下。四、关于中国改革的三次争论1、第一次争论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农村的改革怎么向城市推广,国企的改革怎么展开,当时发生了一场争论,即中国到底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第二次争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说法,这是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1989“八九风波”,1989-1991苏东剧变引法了国内的震动,引法了思想上的混乱。有些人批判十三大的这个提法,认为“市场化、私有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引法了中国改革的第二次争论。一部分人把改革开放和反和平演变对立起来,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反对搞市场经济,提出要搞和平演变教育,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一部分认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3、第三次争论郎咸平:“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专家们把脉中国的改革,望闻问切,在确诊上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先生为代表的,观点是中国的改革改急了,改早了,改糟了,光改革了,没有维护社会正义公平,属于反思改革派,是穷人经济学的代表;第二派是以北大的吴敬连、张维迎为代表的,观点是中国目前出现的不和谐、不公平等现象,是改革没有到位造成的,属于推进改革派,有人称其为富人经济学。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改革必须尊重原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不应该使任何人比原体制生活的更坏……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于农村的人,城市人就是既得利益阶层,……所以,当农产品提高价格时,就必须给城市人副食补住,而当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政府并不补贴农民,因为农民不是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对政府官员的既得利益应该补偿,否则就会以暗补(包括腐败、子女经商等)来代替明补。”中央政府关于改革的精神,可概括为四条:第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第二,改革方案要科学并注意各方面利益;第三,改革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第四,改革不能忘记经济安全,要掌握开放自主权。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①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③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④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一、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特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