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承德高三联考)“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2.(2018·枣庄高三调研)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3.(2018·益阳高三质监)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体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有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A.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B.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C.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D.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解析:材料“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作用,故C项正确。A项违背这段材料的主旨——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B项与材料无关;D项的表述与材料中“中国都比我们早”的阐述不相符合。答案:C4.(2018·宁波高三阶段验收)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C.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造纸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在文献中记载太子用纸史实,但是并不代表当时“使用纸普遍”,排除A项。文献记载的纸和考古用纸不一定是同一种纸张,排除B、D项。从材料中只能推断出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C项正确。答案:C5.(2018·洛阳高三联考)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A.注重实用性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解析:根据材料“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可知肯定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实用性,A项正确。B项错在“优先”,材料没有涉及科技“优先”服务于农业的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项“天人合一”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不符,排除。所以选A。答案:A6.(2018·邯郸高三摸底)《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