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发展初探作者:易江菊儿童期是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知识经验的有限,儿童尚未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倾向;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强,高级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因此,研究儿童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儿童进行适宜的道德启蒙教育,能够奠定儿童一生的道德生活。一、个体道德的发生关于道德从何而来,传统的讨论集中在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上:主张性善的学者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这为儿童德性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进化论者”认为人的道德是动物的互助本能、合群特性的进化延续,同时心理学上认知学派说的图式、格式塔学派讲的格式塔、马斯洛讲的超越性需要都具有先天性,移情实验也证明儿童有先天的社会移情能力1;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后天经验、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近代的“社会契约论”、“教育灌输论”、“环境决定论”等都认为道德是后天发生的。随着实证科学的出现,一些现代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对个体道德发生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证明了个体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什么社会、超人的东西赋予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获得和形成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个性素质。2皮亚杰认为初生婴儿到1-2岁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儿童的道德规则来源于成人的教育与后天的经验建构;科尔伯格指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既受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还依赖于后天智力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道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杜拉德和米勒的内化理论说明了儿童的道德是通过学习模仿和认同成人的角色,内化社会道德而来的。以上的研究者皆证明:人类并不存在什么“原初道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都是个体后天努力的结果。笔者认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二字来概括。我们在看到婴儿有“移情”本能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不能根据婴儿的某一行为而对人的本性做出善或恶的价值判断,人类有善的存在,也有恶的存在,其道德1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2金晓梅,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发展方向受到了其所生活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二、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个体道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道德认识是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评价;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是非善恶判断所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它反映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平。由于道德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很难从整体上去展开研究,因此现有的研究都是从道德发展的不同方面着手,借以说明道德发展的整体规律。(一)有关道德认知的研究皮亚杰对道德认知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利用对偶故事法,把对规则的研究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态度入手,探讨儿童道德认识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幼儿认知发展相联系,经历了发生发展的三阶段:1.前道德阶段或无律阶段(0—2岁),对应感知运动阶段:这时的儿童只满足于动作的快感,并不受任何外来规则的约束。他们尚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不能区分对错好坏;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阶段(2—7、8岁),对应前运算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因此,他们只认可规则或成人的权威,行为的标准就是不能破坏规则或者违背成人的意愿。如我们会听到幼儿对某一行为评价的理由就是“老师不允许”,“妈妈说的”;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9—13、14岁),对应具体运算阶段。所谓“自律”,即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其是非判断的依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范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原因。这时儿童的道德意识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明白规则并不是绝对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