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七一”前重访革命圣地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七一”前重访革命圣地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之际,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前夕,在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的时刻,记者重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著的精神追求,它好比一面面越磨越亮的宝镜,屡经考验,历久弥新。上海:面貌日新月异,凸显“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乌漆大门前,几乎能触摸到历史的沧桑,而放眼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又鲜明地感受到,创新是这个城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上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创新。而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向来是党最重要的品格之一。”华东师大历史系主任余伟民说。从党诞生至今,这种锐意创新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上海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1创新实验在这里展开,上海也由此步入飞速发展的轨道,面貌日新月异。今年6月17日,上海正式公布“户籍新政”细则,这一全国户籍改革的“破冰”之举,将有利于上海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余伟民说,在党60年领导国家建设的历程中,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制度创新一直是克服困难推动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井冈山:践行科学发展,凸显“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6月22日,井冈山。在留下毛泽东、朱德足迹的“红军挑粮小道”上,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一群学员汗流浃背地走着。体验着党的革命传统,这些来自全国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有许多感触。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陆俊华说,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务实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升华,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最新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思路和办法也必须改变,要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调整策略措施。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问世的时代背景。”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孙新军说。2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多位学员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井冈山本身就是个生动的例子。这里没有盲目上马工业项目,而是主张“从红色走来,向绿色走去”。2005年,行政中心整体搬迁至山下,为生态保护创造条件。去年末,随着首批旅游观光车投入使用,所有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都不准再进入核心景区,井冈山成为江西省首个交通环保景区。通过努力,井冈山拥有了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7000公顷次原始森林,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面提升。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杨力强在学习体会中写道:“今天,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都引人深思:中国发展该向何处去?我们不反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结果只能是机械的西化。我们汲取世界上一切有益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来。”延安:直面困难挑战,凸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延安精神”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百折不挠。“回顾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程,尤其能体会什么叫‘百折不挠’。”延安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春景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终点,党在革命遭遇低谷时被迫长征,历尽磨难却没有被打垮,在延安又获得了新生。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延安的革命火种没有枯萎,反而在《南泥湾》的歌声中愈发朝3气蓬勃。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失而复得,再次生动诠释了“百折不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天来到延安,同样能够见证这一顽强精神。陕北向来以发展条件艰苦而闻名,但老区人民用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