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在骨折后4h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且无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6个月至12岁,平均(6.92±2.50)岁;固定时间21~35d,平均(27.60±4.02)d。根据1994年Mclntyre肱骨髁上骨折分类法[4]分类,Ⅱa型1例、Ⅱb型10例、Ⅲa型9例、Ⅲb型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9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6.82±2.36)岁;固定时间21~37d,平均(29.61±6.42)d;Ⅱa型2例、Ⅱb型15例、Ⅲa型6例、Ⅲb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1.2.1干预方法(1)两组患儿均行传统的手法复位外固定,即助手握患肢近端,术者握患儿腕部,旋后位牵引,行两端复位,恢复肘关节的提携角。复位后加石膏外展固定或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固定应保持复位后的矫正角度,石膏凝固后在上臂的上端、肘部、前臂中部及腕部均用绑带捆扎,以便在上肢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松紧,用支架在胸前将前臂支撑固定。以石膏管型或小夹板固定者,禁止前臂以吊带悬挂胸前,因重力作用极易导致前臂远端向内侧倾斜内翻。(2)康复锻炼方法培训及实施。对照组患儿根据骨折术后常规,给予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护士(骨科或社区)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后护理、三阶段训练和肘外翻练习具体操作方法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肱骨髁上骨折后,为预防肘内翻及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常规进行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