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但长期以来在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大家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存在,陷入了幼儿教育的误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培养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最初时期。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办到的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常抓不懈,不断诱导,日久为功。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就象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所教的去做,所以要想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去培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和与个人有关的行为习惯等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小班的孩子体制较弱,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便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刚入园的幼儿比较的娇气,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于享受的行为方式,比较依赖成人,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所以应该及时纠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是指要求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即能每天刷牙、洗脸、洗脚,知道饭前便后应该勤洗手,勤洗头发,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桌子上乱刻乱画,不随地大小便等。从孩子们的衣着和习惯表现看,我园很多家长这方面都做得不错,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大家的配合。但是在保持个人卫生习惯的同时还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保持生活环境卫生,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孩子们都有许多的玩具,图书,家长要指导孩子看完后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得随地乱丢,不能把房间搞得一团糟。带孩子外出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主动做好孩子的榜样,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关于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小班幼儿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更有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良好的进餐习惯包括那些呢?1、正确的使用餐具,独立的进餐。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幼儿园里经常有家长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在家吃饭要喂”。“我的孩子在家从不吃青菜”。“我的孩子在家吃饭要一个多小时”。。。。。。总之提起孩子在家吃饭的问题,多数家长百般无赖,倍感头疼。可是令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同样是吃饭问题,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