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微型包囊技术一、概述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membranewall),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microcapsule)。微球(microsphere)纳米囊(nanocapsule)和纳米球(nanosphere)。(一)药物微囊化的应用特点(1)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3)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4)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5)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6)控制药物释放速率;(7)使药物浓集于靶区;(二)药物微囊化的进展第一阶段开始主要应用于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微囊粒径一般为5〜lOOOym。第二阶段微囊粒径减小到l〜250pm,主要应用于控制药物释放。这种粒径的载药微粒,毫微粒通过非胃肠道给药时,被器官或组织吸收能显著延长药效、降低毒性,提出高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第三阶段主要是靶向给药的纳米囊,粒径为1〜1000nm。将微粒或毫微粒引导到体内特定部位,再被吸收而发挥药效。二、囊心物与囊材(—)囊心物(corematerial)(1)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2)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囊化,再加入附加剂。(3)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条件等(4)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要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成无囊心物的空囊。(5)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二)囊材囊材(coatingmaterial)的一般要求是: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释药速率;③无毒、无刺激性;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⑤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特性。常用的囊材可分为天然的、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最常用的囊材,因其稳定、无毒、成膜性好。(1)明胶(2)阿拉伯胶(3)海藻酸盐(4)壳聚糖(5)蛋白质(6)淀粉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作囊材的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多系纤维素衍生物,其特点是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大。(1)羧甲基纤维素盐(2)纤维醋法酯(3)乙基纤维素(4)甲基纤维素(5)羟丙甲纤维素3.合成高分子材料作囊材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有生物不降解的和生物降解的两类。(1)生物不降解材料(2)生物降解材料三、药物微囊化方法目前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三大类[30]。(一)物理化学法本法微囊化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相析出,故又称相分离法(phaseseparation)。相分离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单凝聚法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它是在高分子囊材(如明胶)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1)基本原理(2)工艺流程加10%醋酸溶液囊心物药物+囊材(3%〜5%明胶溶液)T混悬液(或乳状液)调至pH3.5~3.8于50°C稀释液①pH8〜9、15°C以下凝聚囊沉降囊交联固化囊加入60%Na2S04溶液加37%甲醛溶液水洗至无甲醛微囊一制剂(3)成囊条件①凝聚系统的组成②明胶溶液的浓度与温度③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④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⑤交联:欲得不可逆的微囊,必须加入交联剂,同时还要求微囊的粘连愈少愈好。其反应式如下:pH8〜9R-N^+HCHO+N^-R'R—NH-Cl-NH-R'+^O若药物不宜在碱性环境,可改用戊二醛代替甲醛,在中性介质使明胶交联。戊二醛对明胶的作用可以通过形成Schiff碱的反应,用下式表示:RNH2+OHC-(CH2)2-CHO+H2NR'RN=CH-(CH2)3-CH=NR'+2也0(4)影响成囊的因素①凝聚剂的种类和pH值②药物吸附明胶的量③增塑剂的影响2.复凝聚法(complexcoacervation)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复凝聚法的工艺流程如下:囊心物(药物)+囊材(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一-混悬液(或乳状液)50〜55"C2倍体积水加10。匸以下37%甲醛溶液水洗凝聚囊>沉降囊>交联固化囊化>微囊一制剂3.溶剂-非溶剂法-是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