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标签: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1、引言某市建设用地规模47.0km2,则47x20%=9.4km2.建成区近期重点工程包括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53km2,满足到2020年,某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与系统治理同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建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某市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仅30%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2、海绵型小区2.1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的4个小区排水系统在建设期均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是本次实施海绵改造的有利前提。小区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优化原有传统排水系统,将小区内所有雨水箅子更换为生态型雨水口;将现有不透铺装改为透水铺装,铺设HDPE穿孔排水管收集雨水进入雨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在雨水调蓄模块处设置溢流口,下大雨通过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雨水一体化设备对渗透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后进行小区浇洒。2.2主要技术措施(1)雨水系统改造工程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雨水口、植草沟、调蓄模块等。小区内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道路下敷设穿孔管收集渗透雨水,在合理利用现状管道的情况下,敷设雨水管道收渗透铺装的水及混接的雨水箅子收集的水,接入市政雨水主管道。雨水收集至尾端雨水调蓄模块,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即生态雨水口。(2)雨水桶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普遍用于住宅等建筑密度较低的区域。2.3海绵型小区案例计算参数:规划用地面积99591.00m?,绿地面积39602.05^,规划建筑总基底面积24756.47mo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小区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9:9=(9硬化F硬化+9绿地F绿地)/F用地面积=[0.9x(99591.00-39602.05)+0.15x39602.05)]/99591.00=0.602小区应具有的调蓄容积V:V=10H9F道路总面积=10x17.7x0.602x99591/10000=1061.2m3其中,①雨水桶收集量:10x17.7x0.602x24756.47x(8/15)/10000=140.7m3一个单元屋顶计算:V=10H9F屋顶面积=10x17.7mmx0.9x188.85/10000=3.0m3根据雨落管位置,每个单元布置4个雨水桶,每个0.4m3,即雨水桶调节容积为屋面总雨水量的8/15,雨水桶应与初期过滤、弃流设备组合成屋面雨水收集系统。②下沉式绿地下凹可调蓄量:4793.55x0.15深度=719.03m3小区选择7块公共绿地改造为下沉式绿地,面积分别为727.10m,806.30m,1225.06m,779.75m,392.64m,460.70m,402.00m?,合计4793.55mo下凹深度200mm。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頂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③采用拼装式调蓄模块,设置2座,均设置在管网末端,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每座调蓄池有效容积105m3,将雨水收集处理后进行浇洒回用。每座调蓄池占地10x10m。④植草格、透水铺装以雨水渗透为主,故不计算其可调蓄容量。⑤合计调蓄容积:140.7m3+719.03m3+105m32=1069.73m3>1061.2m3满足要求。3、海绵型道路3.1实施方案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方式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的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此类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对人行道范围进行“海绵”改造,将人行道铺装新建成透水铺装。3.2主要技术措施(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