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先简单地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解释了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重点讨论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三个含义:第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OH-=H2O;第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具体示例了如何利用关系式酸=(C碱V碱)FV酸进行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及计算的格式;第三,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接着教材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详细地讨论了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以及溶液从碱性经中性突变到微酸性的过程。说明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并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教材中没有介绍滴定突变知识,而在学生的观念中酸碱中和到pH=7才算恰好完全反应,但教材中介绍的指示剂并不适合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将整个滴定操作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示范一遍,而且连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等都较详细地介绍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二、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已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学习了盐类水解的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酸碱指示剂使用的知识,对中和滴定使用的仪器也有初步了解。2、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高二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对定性实验现象的分析、描述、探讨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少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引导学生回忆中和反应的实质;并通过简单的运算让学生明确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本质测定未知浓度的酸或未知浓度碱的浓度;通过演示实验来直观展示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指示剂来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完成。思考:误差产生原利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中和滴定操作过程,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教学流程图引入:书写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和滴定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中浓度计算;污水中H+浓度测定方案讨论四、指导思想根据以往教学中学生表现,中和滴定原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复杂,但对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次课在滴定过程中使用“探世界”软件、pH传感器、“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系统等来直观地展示出滴定过程中溶液pH变化,通过让学生讨论溶液中pH突变的原因,达到掌握中和滴定的操作和其原理的目的。五、教学过程流程图结构流程图的符号意义—教师学生意义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师进行逻辑判断媒体的应用2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知识与技能:掌握一种新的定量测定的方法——中和滴定原理及方法;了解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引入,了解中和滴定原理;通过手持技术演示实验了解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pH变化和指示剂使用原理;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演示了解实验操作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教学难点:滴定终点的判定;使用教学器材:电脑、“探世界”软件、pH传感器、“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系统、滴定装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笔[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H3COOH+NaOHHC1+NH3・H2OHC1+NaOH略2、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125mL中加入NaOH溶液,共用去22mL,求CNaOH?0.11mol/L[讲解]定性分析:鉴定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酸碱中和滴定是定量分析的一种。[讨论]某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显酸性,已经测量其pH约为1,请设计个实验准确地测量该污水取一定体积的污水用中H+浓度。0.1mol/L的NaOH溶[板书]第四节酸碱中和滴定液与之反应,测出用去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体积,计算求出。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碱(或酸)的方法。用指示剂或pH试纸24原理: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nH+=nOH-在中和过程中使用指[提问]如何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示剂25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笔[问题]从图象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