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毕节试验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一,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再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作出明确定位,毕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更广大区域的生态安全,明确指示,“”毕节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毕节将沿着生态立市的道路奋勇前行,加大对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一、生态恶化让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毕节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遍布山间的麻窝地,挂在陡坡上的旮旯地,“”都是些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受到传统造耕地、种粮食、饱肚皮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短期生产方式一时盛行,这种乱砍乱伐、毁林毁草开荒等掠夺性生产多年不止。且伴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过度的开荒,导致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的破坏。1987年,毕节地区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6.2%,森林覆盖率仅14.94%,水土流失面积达1672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28%。生态恶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掠夺性生产方式越演越烈,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据1985争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区森林面积为343.47万亩,比1957年的517.2万亩减少173.73万亩,减少33.59%,森林覆盖率由12.84%下降为8.53%;灌木林428.41万亩,比1957年的598.75万亩减少161.34万亩,减少27.30%,林灌覆盖率由1957年的27.49%下降到19.17%。草场资源减少。全区有草场744.97万亩,比1957年的1127.79万亩减少382.82万亩,减少33.94%,草场严重超载过牧,不仅产草量低,草质越来越差。第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剧。从20世纪80年代到试验区成立之时,毕节地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4097.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51%。其中剧烈流失面积892.8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33%。由于植被面积锐减,一下暴雨或大雨,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裸露石山和石砾沙滩面积不断扩大,良田沃土面积逐年缩小,土壤贫瘠沙化程度加剧,肥力下降,易旱易涝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76.1%。全地区年平均土壤侵蚀6945.55万吨,这相当于每年毁掉30余万亩土地的活土层。石质山等难利用地已达230万亩,还在以每年2~3万亩的速度增加。几年十几年前还是良田沃土,此时已变成石砾沙滩和裸石山的地方比比皆是,石漠化严重。第三,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地索取,导致大自然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气候变劣,自然灾害频发。冬天该冷而不冷,热天该热而不热,春干旱、夏洪涝、.秋低温的发生频率提高。六十年代以前,平均五年一重灾,三年一轻灾;七十年代平均四年一重灾,两年一轻灾;八十年代平均两年一重灾,每年有1.5次轻灾,而且多种灾害持续、重复发生,交替袭击,持续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重。第四,“”三废污染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在试验区成立之时,全区有4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严重的鱼类已经绝迹。大气污染以烟尘为主,全区工业、乡镇企业和城镇人口燃煤,每年向大气排放的各种废气已达53.4亿标立方米,排放的粉尘1.4万吨、烟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