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大抗]东北大炕(全集)东北大炕(全集)小说家庭幻想|作者风景画我出生在东北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山村,我家爹娘、两个姐姐再加上我一共是五口人。娘在18岁的时候嫁给了爹,第二年就生下了我大姐,在我娘20岁的时候又生下了我二姐,原本计划生育的问题,爹娘他们应该不能再生了。不过农村是非常封建的,女儿是不能当做继承家业的后代的,这个观念是牢牢盘踞在大家脑海中不可动摇的。爹是村里最大的官——村支书,虽然同样也有着这个观念,但顾及自己的身份,也就不敢去考虑这些问题了。不过,在二姐出生两三年后,亲戚朋友村人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当这些言语传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耳中时,四个老人立刻冒着风雪从百里之外翻山越岭的赶到我家,据那时只有四五岁的大姐回忆,当时爷爷奶奶指着娘亲骂,而外公外婆则指着爹来骂,骂了一阵后,他们又调转来开导自己的子女。虽不知道他们讲了些什么,但是事后一年,我就哇哇叫着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事后听说当时的爹和娘都被人抓走动了什么手术,而且爹的公职也被革去了。但是当为我百日进行摆酒的时候,爹和娘以及四个老人都腰骨挺直,满脸红光,带着笑得合不拢的嘴接待着乡亲们。在我出生后,据说再也没有听到那些风言风语了,爹娘在村人面前神se都很傲然。不过因为爹的公职没了,除了自己的一亩两分地外,再也没有什么收入,生活开始艰难起来,爹和娘那骄傲的神se也不见了。为了养活五张嘴,爹一咬牙,离开了这个乡村,出外打工了。家里就留下娘和我们三姐弟。不过,虽然家里只剩下娘一个妇道人家和三个未成年的小孩。但是由于爹在外面打工很顺利,每半年回来一次的时候总是带了许多礼物和蛮丰厚的生活费回来。我们家又在村人当中威风了起来,而我家也是全村第一户把泥房换成水泥房的。再加上爹爹以前当村支书时留下的权威,在村里是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这些妇幼的。过了一两年,当爹爹带回全村第一架彩电的时候,全村都轰动了,调试彩电的时候,几乎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来了,把屋里屋外都挤得满满的。过完年,爹爹又出去打工了,不过这次不是他一个人出去,而是全村青壮男丁都跟着走了。这样一来整个村子只剩下些老弱妇幼了,同时我家的声望在村里也达到了最高点,很多时候,我娘的话比村支书还有用。而我就是在这个幸福的家庭里,在这个可以说是女人村的村子里长大的。(2)[东北大抗]二、东北寻抗大--长春篇为了追寻抗大的足迹,3月1日中午,我们在完成东北老航校研究会活动后,同父辈一样坐火车离开通化奔向长春,不同的是我们坐卧铺而他们是闷罐子。车开了,我们看着窗外的冰雪山林,仿佛看到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在鲜红的抗大校旗引领下顶风踏雪由陕北一路顽强走来,他们走的很艰苦,但他们是在走向胜利!下一站梅河口,曾是当年中共中央东北局驻地,其西20里就是抗大到通化的最后一个休整地——山城镇。我们准备饱览一番!但火车停了,而且一停就是两小时!说是火车头坏了?!当年,父辈们的列车也是停在了梅河口附近,也是车头坏了,但那是被国民党飞机炸的。事情如此蹊跷!难道是苍天有意留住我们,让父与子在同一地点跨越72年的时空,回忆历史、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列车再开时天色已黑,周边景色看不到了,只好在梅河口车站留一纪念。晚九点半火车到达长春,原68军战友接到我们。清晨,与长春的抗大后代贾卫平(其父贾力夫,红大一期,后为军事教员及大队长)、夏钢、夏玲(文工团苏里子女)、吕晓班(吕班之子)会合。父辈都是绥德、东北时期的战友,大家相见分外亲热!大家谈到历史记载1946年4月中旬,我民主联军攻占长春,军大奉命前往,除担负城市卫戍任务外(何长工任卫戍司令),邢亦民前辈还在回忆录“我的史记”中说“军大进驻长春以后,接受了一项临时紧急任务——给前线部队训练12个团的新兵,由军大负责组编补充师,经过短期训练后补充到前线的部队”、“补充师的工作(接兵)是一支队的重点,看管日俘由二支队负责”。当谈到我们要查询军大校部的驻地时,贾卫平他们表示,虽生活在长春,却也不清楚当年校部驻扎哪里。我们手边只有邢亦民前辈提供的线索“东北军大大营就扎在离南湖不远的伪最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