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公差配合与测量学分2+2主讲教师陈建松职称高级工程师课程类别应用技术基础课实验时数(小时)14上机时数(小时)先修课程名称及要求《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与材料力学》、《金属加工认识实习》等的理论教学授课对象专业、方向、层次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科专业。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及版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吕永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教学参考书书名、主编及出版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董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求站点学校配备辅导教师是要求站点辅导教师批改作业是要求站点辅导教师指导上机否要求站点辅导教师指导实验是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1.本课程的地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该学科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列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以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与材料力学》、《金属加工认识实习》等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它的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加工技术》等,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测量技术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2.本课程的作用: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仪器、仪表的制造、维修、开发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本课程的任务: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配合、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互换性概述: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加工误差与公差: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的种类,把加工误差控制在公差的范围内,1零件就可以实现互换性。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2.重点、难点重点:互换性的概念、加工误差与公差。难点:加工误差与公差。3.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了解互换性的种类及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关系及对零件互换性的影响。(3)了解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4)掌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习题:P5:1、2、3、4第1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1.教学内容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孔和轴、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尺寸偏差、极限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尺寸公差、公差带、尺寸公差带图;孔与轴,配合,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与过渡配合,极限间隙与极限过盈,平均间隙与平均过盈,配合公差与配合公差带图。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法求解孔和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间隙、极限过盈、平均间隙、平均过盈及配合公差、画尺寸公差带图。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基准制(基孔制与基轴制,基准件公差带位置,设置基准制的意义);标准公差(公差等级,公差单位,尺寸分段,标准公差值);基本偏差(基本偏差系列,基本偏差数值,另一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差带(公差带代号,常用和优先公差带);配合(配合代号,配合分类,常用和优先配合,不同基准制配合);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习题::P323、4、51)按指定的公差带代号,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极限偏差值并作尺寸公差带图。2)按己知孔、轴的极限尺寸,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相应的公差带代号,并按配合的标注方式标出。公差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