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在中国古代从先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的学科,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程,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历史条件下农工商生产状况及围绕此而论的各种国计与民生、制度政策。2、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按春秋战国时人的描述,当时通过分封得到土地占有权的各级领主,在一定范围内把所辖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分给国人或野人耕种,授予其使用权,但不得买卖。年终,领主以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向各类劳动者征收赋役,获取部分土地收入。因其整齐划分,沟洫相间,似一井字(一说是靠近灌溉和饮用的水井),故得此名。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为商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3、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基本由官方控制,为统治阶级服务。其中的手工业者被称作百工,经商者称作官贾。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以后,因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解体。4、正德幅利:晏婴的经济思想,“正德幅利”出自《左传》,是先秦时期讨论义利观的观点。端正德行。《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5、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创,改进的田地轮休耕作制。将每亩田地,挖成若干条沟,每一沟的宽度和深度各为一尺,沟中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甽”或“甽田”,沟的两旁高出来的部分(即未经挖过的地面)称作“陇”。种子播于甽中,待出苗后,便从陇上挖土下来加在苗根旁边,随长随加。到盛夏,陇地与甽平,苗根已深且固,抗风耐旱。优点:深耕深种、保墒抗旱,甽陇局部易位、免于以往整块地全部休耕,易推广牛耕。6、均输:中央政府在各地设均输官,由他们把各地向中央的贡物接纳下来,再把这些货物运往所需要的地方发卖,而不必远道运到京师。这样可把或地贡物变为货币,增加财政发稿,同时也可调剂各地的物资供应。(当然出此策也是受当时“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7、平准:通过调节市场上的商品供求,来稳定物价。具体措施,中央政府在京师设置平准官,接受各地运来的货物和大司农诸官所掌握的天下各处的货物。伺市场上某物价格的高降而决定拋售还是收购,所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样一方面可通过调剂市场供求关系来稳定物价,同时也可有力地打击囤积居奇的投机商和垄断性经营。8、轻重论:轻重论源自《管子》轻重七篇,缀于管子名下,非其所著,成书时间大致在西汉文景至武昭时期。主旨:要求政府以各种手段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中央与地方、官方与豪富、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守住国家财富,强本节用,增加财政收入。理论:市场与价格理论(谷币至重、供求决定商品物价);财政理论(选择性征税、重储备)。国家控制谷币和尽可能多的产品、操纵市场贱买贵卖、重视用行政杠杆干预经济、国际交往中轻重之术的应用。评价:轻重论是一种封建的垄断的专制主义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如何进行垄断,直接参与市场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占据主动,操纵市场,贱买贵卖;垄断专营,增加财政收入。利弊皆有,最大的弊病:抑制了民间工商业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轻重论是古代论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最为丰富的理论。9、盐铁会议:汉代四大会议之一,汉昭帝六年(前81年)京官和地方文士的争论,确切定位较难,概况见于《盐铁论》。会议主要是各阶层人士:围绕盐铁、平准、均输、酒榷等经济政策的反思,亦涉及其他,是西汉经济思想活跃之表征。盐铁会议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界碑”,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来了。《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