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假山艺术摘要: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已有过记载,人们对山石的崇拜现象,古人对石头的热爱达到了生死相依、血脉相连的地步。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无论是北方园林还是江南园林,蜀中园林还是岭南园林中都离不开石,可谓是无园不石,无园不山。本文从三方面来简析假山艺术,意在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键词:假山艺术、发展、石材、结构ABSTRACT:RockeryisimportantpartofChineseclassicalgardens.Inhumanhistory,havebeenrecorded,peopleworshipphenomenonofrock,theancientsloveofstoneuptothelifeanddeathdependency,byblood.Bothroyalgardensandprivategardens,bothnorthgardensandjiangnangardens,shuinthegardenorcannotleavethestoneoflingnangardens,isnotgardenstone,nogardennomountain.Thisarticlefromthreeaspectstoanalysistherockeryarttohopethatmoreandmorepeoplepayattentionto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art.KEYWORDS:Rockeryart,stonematerial,structure,development一、前言对于“园林”一词,人们有太多的解释和观点。把各种解释概括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元素有叠石、理水、建筑、树木。它们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意境深幽的园林氛围,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其中假山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假山概述假山石园林中以造景为目的,用土、石头这两种材料人工堆砌成的供人们欣赏的山体,它的类型大致分为土山、石山、土石山、带土石山、带石土山这五种。假山的做法一般是叠石和置石。叠石是用许多小块山石堆叠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的假山,叠石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仿人间物象的形体,重在传神,另一种是仿自然山体,将名山浓缩在园林中,重在气势。假山的造景功能有1、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如上海豫园、扬州个园等总体布局都是以山为主。2、划分和组织空间,如苏州拙政园局部、承德避暑山庄等灵活运用石景组织空间,形成不同的景区。3、点缀庭院4、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三、假山文化的发展3.1开端:秦时的“一池三山”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堆叠假山的先河,到了汉代,假山的选材从最开始的“筑土为山”发展到“构石为山”。假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融入树木花草等新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化特征。3.2成熟:唐宋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自中唐开始,赏石之风逐渐盛行起来,唐人爱石成痴已众所周知,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偏爱太湖石,把石视为宾主、圣贤。到了宋朝,这种现象更盛,宋徽宗赵佶的艮岳,是以模仿天下名山的大型假山景观,堪称中国园林假山的典范。3.3繁荣:明清时期是假山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意境、规模、选材还是艺术造诣上都是最佳的。从保存下来的园林中,明清的假山园是最优良的,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假山,是戈裕良在乾隆年间设计建造的,气势磅礴,重峦叠嶂。四、假山的分类(按石材)石材的种类很多,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总结石材大体有湖石、黄石和青石三大类。另外还有古笋类。中国对于赏石总结出来了十二个字:瘦、漏、透、皱、清、丑、顽、拙、苍、雄、秀、深。4.1湖石:是江南园林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石材。它又分为:4.1.1太湖石:“巧”的代表,因主产于太湖而得名。特点:石灰岩材质,质坚而脆,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色彩有白色、青黑、淡青色。纹理纵横,石上有嵌孔、穿洞,因水浪冲击所致,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这是它的最大特点,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所在。外观轻巧、清秀、玲珑,现如今,人们常用“瘦、透、漏、皱”来评价它的好坏。代表作品:苏州留园的冠云峰。4.1.2、房山石:石灰岩,主产北京房山而得名。质地不如太湖石清脆,有韧性,扣之无共鸣。色彩由刚开始的土红色,土黄色经过时间的洗礼变成灰黑色。多密集的小孔少有大洞,比太湖石沉实、浑厚、雄壮。也经常被人称为北太湖石。代表作品:颐和园的房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