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提纲绪论部分(重点)1、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根本原因(论述题)结构体系的合理与技术发展木结构的优点1.取材方便——木材易于加工,利用工具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4.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比石料快,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劳动力与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1.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并不是使用和发展木结构的基本原因。?2.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也不是决定在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结构的因素。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同样可以调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3.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也不是决定在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结构的因素。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同样可以调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4.中国建筑之所以长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结构主要原因就是一直都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构造方式,是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5.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2、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的两种基本形式穿斗式与抬梁式(教材图片)穿斗架是由柱子、穿枋、斗枋、纤子、檩木五种构件组成。3、单体建筑的构成名称平面构成4、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发展模式穴居模式、干阑建筑5、了解古代著名的建筑设计人物及作品?完全相当与现代建筑师性质的专业人员古代是不存在的,但是肯定存在具有这门专业知识的各种有关人员,他们共同负起建筑设计之责。?见于历史记载的对建筑设计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致上可分成两类:①工人出身的匠师鲁班——春秋战国时期;李春——隋朝赵州桥;②建筑工程的管理官员杨延成——汉长安城、未央宫李冲——北魏洛阳宇文恺——隋大兴城、东都洛阳阎立德、阎立本——唐朝郭忠恕——宋朝崇文院、三馆、秘阁喻浩——宋朝汴京城的开宝寺塔李诫——宋朝《营造法式》阮安——明朝北京城规划蒯祥杨青蔡信徐杲——清朝故宫雷氏家族——清朝圆明三园、玉泉山、香山离宫、热河行宫、三海、昌岭、惠陵等第一章(重点)各时期发展概况及特点(结合教材与课件)(论述题)各时期发展概况及特点雏形时期:原始社会时期至夏商时期,公元前6、7千年到公元前11世纪。创立时期: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相当于古埃及、西亚及希腊建筑时期。成熟时期:秦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相当于希腊式(Hellenistic)及罗马式时期。融会时期:融会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3世纪至6世纪),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全盛时期:隋唐时代(6世纪至10世纪),相当于欧洲拜占庭、罗马纳斯克及早期哥特式时期。延续时期:宋、辽、金、元时代(10世纪至14世纪),相当于欧洲哥特式建筑时期。停滞时期:明清时代(14世纪至19世纪),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时期。第二章1、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新建城市——先秦时期的诸侯城与王城依靠旧城建设新城——隋朝大兴城、元大都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南京城、北京城2、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3、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城市初生期里坊制确立期里坊制兴盛期开放式街市期第四章(重点)1、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建筑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2、宫殿建筑计划总结的模式及古代主要都城中宫殿的布局特点历代宫殿建筑计划总结起来于是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中轴线排列建筑...